_科研文章_资源库 - 中共广元市委党校/广元行政学院/广元市社会主义学院-(www.gyswdx.cn)-广元先进网|市委党校|广元政府|广元市委|广元团委|中央党校|四川省委党校|党校60|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和党员干部进行培训、教育的学校!
  您是第:位访客  
  内部登陆     返回首页
 
  热点新闻
   广元市委党校成功举办4月24日 
   广元市委党校召开省委4月15日 
   广元召开全市党校(行4月7日 
   关于申报2024年度4月3日 
   中共广元市委党校召开3月14日 
   中共广元市委党校退休2月29日 
   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2月29日 
   中共广元市委党校关于2月28日 
   新春慰问暖民心 真情1月26日 
 

坚持生态立市 建设“美丽广元、幸福家园”

  发表日期:2014年3月13日          【编辑录入:bgs】     点击量:3650

市政协研究室办公室主任 何 吕

 

        市委确定“生态立市、工业强市、文旅兴市、统筹发展”总体思路,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举措,是广元追赶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,是顺应全市人民意愿的科学决策。我们要不断提升精气神,坚持生态立市,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努力建设“美丽广元、幸福家园”。

         一、积极适应科学发展时代潮流,凝聚生态立市思想共识。

   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,省委作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决定,标志着我们进入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。我们要充分认识生态立市的重大意义,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共识、推进合力、工作成果。

        生态立市是把握资源优势、完善科学发展思路的客观要求。一个好的思路能凝聚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一个好的理念能引领全市人民前进的方向。市委生态立市的决策,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把握广元资源优势,对我市发展思路的提升和完善,体现了市委审时度势、善谋大局的智慧和魄力。生态立市是发挥我市资源优势的客观要求。目前我市生态环境较好,生态资源丰富,生态建设基础扎实,交通区位优势突出,发展生态产业条件优越。坚持生态立市,彰显后发特色优势,才能在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格局中把握机遇,走出具有广元特色的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新路子。生态立市是我市经济社会追赶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。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,经济建设是中心和基础,政治建设是方向和保障,文化建设是灵魂和血脉,社会建设是支撑和归宿,生态建设是根基和条件,它们相辅相成、相互促进。生态建设是自然载体和环境基础,贯穿于其他建设之中而不可或缺。坚持生态立市,坚持一切发展以不损害生态环境为底线,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。

        生态立市是缓解环境压力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。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程,是人类从自发文明向自觉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。环境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,只有坚持生态立市,通过发展加以解决,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。生态立市是缓解环境压力的客观要求。目前,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大,水、土壤、空气污染不断加重,水土流失、地质灾害频发、湿地河流萎缩等问题日益突出,资源环境已难以承载传统的发展方式。坚持生态立市,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合理利用资源,积极保护环境,加强生态修复,才能缓解环境压力、保持健康发展。生态立市是广元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。随着工业化、城镇化深入推进,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将更加明显。坚持生态立市,努力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,才能更好的对接国家产业政策,争取更多的支持,引进更多的投入,吸纳更多的人才,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。

        生态立市是维护发展大局、实现世代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,“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,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,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、地绿、水净的美好家园”。坚持生态立市,体现了对国家、对人民、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。生态立市是世代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。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命支撑系统,不仅哺育了我们的祖先,还要养育我们及子孙后代直至遥远的未来。在历史长河中,我们每一代人都是资源环境的临时托管人,既要注重当代人的福祉,也要顾及后代人的利益,绝不能“享祖宗福,欠子孙债”。联合国曾寓意深刻的警示世人,“我们不只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,而且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”。坚持生态立市,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才能维护资源环境的长远供给能力,实现世世代代永续发展。生态立市是全局发展的客观要求。我市地处嘉陵江上游,是全国全省主要的生态屏障之一。坚持生态立市,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既能得到上级的支持,更是对嘉陵江下游地区科学发展、群众安居乐业的重大贡献。

        生态立市是准确把握市情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。生态文明建设,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,不是选择之一,而是必由之路,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神圣事业。我们必须坚持生态立市,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。生态立市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,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。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,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。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、存在、发展的基础和前提,人类绝不是可以任意支配自然的“主宰”。坚持生态立市,尊重自然规律,强调获取有度,既利用又保护,才能不断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程度,创造人类自身的文明。生态立市是坚持获取与给予平衡的客观要求。保持对自然界获取与给予的平衡,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。自然界是富有和慷慨的,同时又是脆弱和需要平衡的,人类活动不能超过自然界容许的限度,否则必将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。坚持生态立市,就是要在空间维度上,坚持从全局考虑人与自然的平衡;在时间维度上,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永无止境;在经济社会发展上,坚持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从内心深处老老实实地承认人是自然之子,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、感恩之情、报恩之意,在向自然界获取的同时,要呵护自然、回报自然,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、休养生息、资源再生的空间,推进生态文明不断从低级向高级阶段进步,从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向前发展。

        生态立市是坚持以人为本、持续推进民生改善的客观要求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、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。坚持把生态立市理念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、全方位、全领域,才能实现发展经济、改善民生、保护生态的共赢。生态立市是助民增收的重要引擎。百业兴旺、安居乐业、生活富裕一直是群众的共同愿望。贫困山区实现科学发展、追赶跨越,绝不能走“先发展、后治理”的老路。我们必须把握国家产业政策,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化到经济发展之中,保持发展思路与资源环境禀赋相适应、发展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,才能推进经济健康发展、助推群众持续增收。生态立市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。目前,生态环境质量己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指标,生态产品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民生建设的短板。坚持生态立市,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让老百姓喝到干净的水、呼吸新鲜的空气、享受绿色的植被、吃上放心的食物、生活在宜居的环境,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“美丽广元、幸福家园”的目的所在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科学把握广元生态资源优势,充分彰显生态立市特色。

   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深刻、持久和重大的社会改造运动,应以完整的任务体系调整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行为。坚定生态立市,路径在以生态环境、生态产业、生态项目、生态城镇、生态修复、生态文化等体系建设为抓手,强力强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。

      (一)构建健康优美的生态环境体系。积极保护自然环境,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。一是加强土地资源保护。按照国务院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》的要求,坚持把生态立市融入“两化互动”、“四园驱动”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全过程,形成功能定位明晰、产业布局合理、体现区位优势特色,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城镇化格局、产业发展格局、国土生态安全格局。构建科学的城镇土地利用模式,坚持节约集约用地,统筹规划利用城镇空间资源,加大土地占用控制力度,守住可用耕地红线。二是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建设。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,加大森林防火、防病虫害、防盗伐滥伐力度,着力山地、耕地、林地、绿地、湿地等生态保护。三是加强生态屏障保护。深入开展绿化美化和植树造林活动,着力构筑山区绿屏、乡村绿网、城市绿景、道路河流绿带的生态屏障。加强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。四是加强水源地保护。加强嘉陵江、白龙江、南河、东河、西河等重点流域、生态脆弱河流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。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、农田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,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。

      (二)构建绿色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。坚持以循环经济理论统领区域产业发展,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促互动。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。按照高产、优质、高效、生态、安全的要求,突出广元“七绝”农产品品牌,调整农业产业结构,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,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和产业化。积极推行农业规范标准化生产,有效控制农业化学品使用,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、绿色食品、有机食品,形成结构合理、产品标准化、生产环境生态化、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生态高效农业体系。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。按照自然环境、区位条件、资源禀赋等特征,全面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。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生物、节能和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。下大决心淘汰高耗能、高污染工业产业和企业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,着力形成节约环保的技术和生产体系,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。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文旅业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,依托自然保护区、风景名胜区、三国古蜀道、名人古迹、历史文化、温泉之乡等资源优势,加快建设一批生态旅游景区。大力发展森林旅游、特色风情文化体验游、历史文化旅游、养生和农业休闲旅游等生态旅游产品,壮大旅游和文化产业。四是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。大力推进生态物流中心建设,延伸物流产业链条。大力推进绿色餐饮、健康娱乐、电子商务、会展中心等生态服务业发展。五是大力发展生态能源产业。充分利用水能、风能、太阳能、天然气等资源,大力发展水力发电、风能发电、天然气综合利用、太阳能推广、农村沼气化等清洁能源产业。

       (三)构建低碳环保的生态项目体系。积极实施生态项目,优化产业结构,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。一是择优新上生态项目。积极实施生态工业、农业、林业、服务业和环境综合治理、自然资源保护、人居环境建设、生态文化建设等项目,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。坚决抑制高耗能、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,加快淘汰落后产能。二是加强项目生态评估。实行严格环保准入,提高招商引资门槛,依法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,有效控制用水总量,合理开发矿产资源,严格管理土地用途,着力降低能源消耗,积极防止环境污染。三是加强项目要素保障。突出建设用地、能源供给、运输条件等要素保障,将有限指标更多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倾斜。四是优化项目投资环境。加强技术指导和项目咨询服务,督促项目业主及时完善审批、勘察设计、招标、征地、融资等前期工作;加强部门协调联动,提高项目报审效率,优化项目投资环境;出台优惠政策,鼓励和扶持民间资金投资环保项目。五是推进低碳广元建设。完善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方案,制定配套政策措施,推进低碳项目建设,促进低碳技术研发应用,着力打造以低耗能、低排放、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产业体系。

     (四)构建功能配套的生态城镇体系。以构建魅力中心城市、打造宜居县城、发展特色乡镇和建设美丽村庄为目标,凸显广元独特的自然生态、地域文化、人文环境等元素。一是着力推进生态城镇体系建设。城乡规划要重视保护和利用好山体、河流、湿地、生物多样性等自然景观要素,使山水风光成为城镇建设的天然基调和秀美底色。统筹城乡发展,加快城镇化建设,全面推行绿色建筑,提升城市立体绿化水平,建设布局合理、环境幽雅、绿色低碳的生态住区。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轴带,以城市为节点,以综合交通体系为依托,形成生态市、生态县区、生态乡镇三级生态网络体系。二是着力推进清洁城乡建设。巩固和扩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,实施清洁城乡工程,绿化、美化、净化生活环境。坚持排污许可证制度,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、垃圾填埋场等项目建设,强化污染减排和治理。大力扶持绿色交通,推广天然气、沼气、太阳能、风能等清洁能源。减少机动车尾气、工业排放和建筑扬尘,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,改造地下水排污管网,提高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理能力。三是着力推进生态小康新村建设。推行户集、村收、镇运、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,深入实施秸杆禁烧和综合利用,建设居住集中化、环境生态化、服务功能化的农村新社区。大力实施农村能源建设、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等生态工程,加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,加强新村绿化,发展绿色产业,改善生态人居,完善公共设施,建设山青水秀、村容整洁、环境优美的生态小康新村。

     (五)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修复体系。生态既要保护又要修复,切实加大对已遭到破坏生态的修复和对生态脆弱地区的投入,促进形成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的良性循环。一是加强环境监测预防。加大环境监测力度,实行严格的环境质量控制标准,强化监督手段,为污染防治奠定基础。加强气象、地质、地震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,完善防灾减灾体系,提高防御能力。二是加强节能减排治污工作。严格落实责任制,制定“绿色底线”、过线立究,加强环境监测、超标立查,强化环保执法、违规立处。加快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水、土壤、大气污染等突出问题。生态重点区域严禁新上污染工业项目、养殖场等,对已有的高污染企业,制定切实措施,加强考核督查,以壮士断腕的气魄该停的坚决停办、该搬的坚决搬走、该关的坚决关掉,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。三是加强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修复。加强自然保护区、风景名胜区、林地、水源、湿地等绿色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修复。大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,加大乱挖乱采等整治力度,及时修复重点工程和自然灾害损毁的渠系、河道、耕地和山林植被。加大河道修复和矿山修复,重拳整治乱挖、乱采、乱倒行为。推行城区上游工业区避让和搬迁工程,保障饮用水安全。加大治理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力度。四是增强生态产品生产供给能力。生态产品直接惠及百姓,要大力加强林地、水源、湿地等绿色生态资源的保护,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。

      (六)构建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体系。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动力。推进生态立市,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,努力构建广元特色生态文化体系。一是普及生态科学知识。结合深入开展争做文明广元人、共建美丽广元城活动,充分利用广播、电视、报刊、网络等各种传媒,广泛开展人口、资源、环境基本国策和生态科普教育,促使全体市民树立生态价值意识、忧患意识、责任意识。充分利用党校、行政学院培训,提高广大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质。推进生态知识进校园、进课堂,加强中小学生生态知识教育。二是培育企业生态文化。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,形成对保护环境引以为荣的道德风气。通过专题讲座和培训班培训,提高企业法人生态科普知识,激励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责任心。通过政策引导,促使企业形成以“环境友好、资源节约”为核心的企业生态文化。三是培育社区生态文化。将生态文化建设与创建文明社区有机融合,将生态价值理念渗透到居民日常生活习惯,培养社区居民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,努力养成健康、文明、绿色的生活习惯,使生态伦理、环保责任深入人心,努力形成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。四是积极培育文明乡风。结合深入开展争做文明广元人、共建美丽广元城活动,编写生态文明新风指导手册,制定生态文明公约,开展“生态文明乡村(家庭)”、“生态文明建设标兵”等评比活动,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,营造崇尚文明的社会风尚,全面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。

         三、着力营造全民共建良好氛围,形成生态立市强大合力。

    坚持生态立市,要遵循以人为本、民生优先、城乡统筹、合理开发、政府主导、全民参与、法制保障的原则,充分发挥“五动”作用,形成生态立市强大合力。

        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。坚持生态立市,目的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各级政府责任重大。强化生态规划引导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要先行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一致,主要包括总体要求、空间开发格局、产业体系构建和生态环境、生态城镇、生态文化、生态社会建设等内容。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,规定生态功能区、生态工业发展区、生态农业发展区、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区、优良生态系统保护区等规范要求,确立片区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。强化规划实施的连续性、严肃性、权威性,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。强化干部责任落实。生态立市关键在人。要探索设立分类考核目标体系,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指标权重,逐步完善干部考核任用制度。推行生态建设“一把手”工程,层层落实责任制,强化督查、考核、奖惩,使各级干部抓生态建设目标明确、权责落实、工作到位。强化行政执法保障。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。加强环境监管,完善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。健全严格的环境执法体系,提高环境违法成本,依靠强有力的法制调节规范社会行为。

        充分发挥机制的驱动作用。生态立市是个长期的过程,依赖于一个“硬约束”的长效机制。完善生态建设多元投入机制。按照政府引导、社会参与、市场运作的原则,完善多元投入机制。各级政府财政要积极筹措生态建设资金,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生态建设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。合理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,优化水电及可再生能源定价机制,引导资源节约利用。继续探索价格形成机制改革,完善政府、企业、消费者共同参与协商的定价机制。按照价、税、费、租联动机制,探索用税费手段提高环境污染成本,降低污染排放。完善资源保护利用补偿机制。按照谁开发谁保护、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,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,积极争取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,推行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,鼓励企业参与节能量交易和碳交易。健全水权制度,开展水权交易,规范水权转让。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。完善生态建设考核评价机制。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,把资源消耗、环境损害、生态效益、生态产业、生态文化、基础设施、民生改善、政府责任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,努力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。

        充分发挥科技的带动作用。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,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、污染物排放控制和废弃物资源转化利用能力。加强重点技术创新。加强节能、清洁能源、循环经济等新技术应用研究,使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和排放指标达标。加强城市群大气污染控制、非常规污染物控制、废弃物资源转化利用等新技术应用研究,减少排放并节约排放空间。加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。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有机衔接,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。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低成本、规模化开发利用,使企业和群众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态效益。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。完善积极的政策措施,引进和培养生态产业、环境保护、生态文化、节能减排、环境监测等方面人才,建设一支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,为生态立市提供科技支撑。

        充分发挥文化的促动作用。经济丰富了人类生活、生态支撑了人类生存、文化延续了人类发展。始终放在重要地位,努力构建广元特色生态文化体系。大力普及全民生态知识。结合开展“争做文明广元人、共建美丽广元城”活动,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宣传引导,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,充分依靠社区载体,深入持久开展人口、资源、环境基本国策教育,促使全民树立生态价值意识、忧患意识、责任意识。充分利用党校、行政学校培训和专题讲座,提高广大干部、企业法人的生态文明素质;将生态知识纳入教学大纲,加强中小学生生态知识教育。大力推进企业生态文化建设。企业生态文化建设,关键要认识到经济利益不是企业唯一目的,通过政策引导、制度约束、思想教育,促使企业形成以“环境友好、资源节约”为核心的企业生态文化。大力推进社区生态文化建设。社区是社会的基础,要通过社区生态文化建设,将生态价值理念渗透到居民生活习惯,促进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。

充分发挥群众的能动作用。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。大力创作生态文明优秀作品,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演艺活动,大力推进生态文化产业发展,形成群众自觉推进生态立市的局面。增强健康消费的自觉性。强化市民的节约环保理念,自觉节约每一滴水、每一度电、每一粒粮,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、浪费可耻的新风尚。增强环境保护的主动性。以生态文明城镇建设为载体,深入开展绿色机关、学校、社区、企业、医院、商场、宾馆、市场等生态细胞建设,明确目标任务,加强教育引导,树立先进典型,引导群众自觉履行环保义务、积极投入生态建设。增强低碳发展的积极性。以低碳广元建设为抓手,着力引导居民绿色居住和低碳出行,鼓励消费绿色食品、工业产品等环保产品。鼓励群众积极使用可再生能源、生物饲料、生物农药、环保材料。
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上一篇:诚实守信 求真务实 做党的好干部----培训心得
下一篇:诚实守信 求真务实 做党的好干部---参加培训讨论心得

【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】 【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】 打印本页
蜀ICP备14024916号-2

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062号